2022年3月10日,“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座谈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考古司司长闫亚林,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副校长孙庆伟出席并参加座谈。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享有崇高声誉,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与北大的战略合作,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和国家考古实验室。双方的多维度合作将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和联合实验室今日揭牌,是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落实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事关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明认同、国家统一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这一重要进展,将以实质性成果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
随后,郝平、宋新潮、王博、孙庆伟、闫亚林、罗静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沈睿文从学科定位、学科目标、学科建设任务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现状、目标及困境。双方专家就考古学科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合作展开了热烈讨论,从思想引领、学科理论方法与国际化等方面对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建设提出期望。
孙庆伟指出,北大考古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证明,北大考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考古事业发展的大局,北大考古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百年来,以苏秉琦先生为代表的北大师生,走出了一条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道路,这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在北大最早的萌芽。在新的时代中,北大考古师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把握合作机遇;要始终心怀国家大局,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洞察趋势,明确目标,为创造新的百年辉煌而不懈奋斗。
宋新潮表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具有独特价值,考古学是解读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学科。考古学的发展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的合作正是立足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考古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库的建设,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步骤。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对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基地建设的支持,推动考古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升考古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郝平代表学校对国家文物局长期以来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在北京大学建设基因库和联合实验室,令北大人备受鼓舞,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考古学科已经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刻,这不仅是考古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契机。北京大学将集全校之力,落实国家在考古事业方面的战略。在新的形势下,考古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人文学科,而是多学科参与的交叉学科;在推进学科发展的道路上,要体现出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和时代趋势,更要着眼于国际视野,立足于世界格局。
宋新潮一行还参观了“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肯定了双方高效、有序地完成实验室的设计与建设,期望实验室尽快投入使用,服务考古学科需求。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人文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等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及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参加上述活动。
“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是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大学不懈努力的成果。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推进考古标准技术规范,构建考古科技新手段、新工具、新方法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考古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后,双方领导多次关怀基因库和考古实验室的进展,指导考古学科的建设。
“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和“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对考古学科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北京大学努力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建设的重要一步。北京大学将利用自身优势,吸纳文、史、哲、艺术等学科共同参与,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与相关单位不断深化合作,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北京大学
- 571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