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科技考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继2016年荣获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后,学校考古学科再次获批教育部重点科研平台。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以田野考古为立足之本,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建设,近二十年来在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起到先锋引领作用,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环境与资源、技术与经济、聚落与社会和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优势,成绩斐然。
2010年,“环境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更名为“环境与社会考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并获批正式立项,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文科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9年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志着科技考古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2016年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成为全国唯一的文科类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20年获批“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以上述教学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山东大学考古学科人才引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目前,考古学科有专业教师53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考古教师团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立足田野大地,精于实证研究,8个项目成果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以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5项(含特等奖1项),入选“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1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PNAS、《考古学报》、《考古》等国内外顶级及权威期刊发表若干高水平论文。考古教师团队于2021年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2017年,位于青岛校区、面积达4.08万平方米的山东大学博物馆大楼正式启用,其中考古实验室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为科技考古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建成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沉积学、体质人类学、陶瓷考古、石器考古、冶金考古、稳定同位素、海洋考古、文物保护修复、模拟数字考古和唐仲英基金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等16个考古实验室。依托考古实验室群,综合运用动植物、人骨、同位素、地学等手段开展气候和地貌变迁、资源利用、史前农业发展等研究,填补多项历史空白,为阐释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证据;运用同辐光源X-CT技术,实现植物起源研究方法新突破;依托全国首个室内考古发掘实验室开展金属、丝绸、陶瓷、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依据,现已建成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
来源:山东大学
- 672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