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宴兵:建设教育强国,重庆答卷如何书写?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展现教育系统面向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重大命题,中国教育在线推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活动。

  本期,中国教育在线特邀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展开对话,就新时代的教育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数字化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刘书记还就重庆市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上的思考和谋划、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帮助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发表了他的观点和重庆市教委的实践。

“新时代的教育定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阐述,是与科技、人才放在一起的,报告还强调了教育对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您如何理解新时代国家对教育的定位与需求的变化?

  刘宴兵: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单章阐述,放在了紧接“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这种体例结构的调整反映了党和国家在全面布局中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更加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战略资源,这种战略布局表明教育是根本、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三者紧密耦合,强强共生,三者的协同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没有科技领先,就不可能实现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领先;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教育和科技的应有作用,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已移除图像。“高等教育”

——置身三个坐标系进行思考和谋划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重庆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考和谋划?

  刘宴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正发生着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地位不断凸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重庆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就必须找准努力的方向和位置。具体来讲,当今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要置身于“三个坐标系”,即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时代使命三个坐标系中去思考和谋划。

  一是把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置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场景中进行谋划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把重庆高等教育置身于服务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坐标系中谋划推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目的是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3年1月28日,重庆市召开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坚定的决心,给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毋庸置疑,无论是“重要增长极”的形成还是“两中心两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离不开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然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高教圈”。各高校要增强机遇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把学校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双城建设之中,为打造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撑点和重要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把重庆高等教育置身于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坐标系中谋划推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袁家军书记到重庆后,提出不能以简单补短板、招商新资源来促进发展,而是要将跃上新台阶作为宏大叙事下战略思辨力的时代选择,提出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功新重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教育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中国教育在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此项工作呈现从“全面提速”到“乘势跃升”的良好态势。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重庆市教委实施了哪些工作举措,取得了怎样的工作成效?

  刘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教育同样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重庆市教委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多项具体工作。

  一是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发展,助推建设高品质未来生活新范例。重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强效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布局建设了10个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9个培育试验区,新增公办园86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妥善安置25.8万名随迁子女入学就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占比达到80%以上,并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其中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两江新区率先入选教育部全国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9%。

  二是聚焦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助推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市新篇章。近年来,重庆进一步彰显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与四川联合申报建设成渝地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全国第五、西部唯一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全力服务推动成渝地区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全市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完成首轮4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验收,全市两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70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前1%,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实现倍增,A+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是推进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助推建设多主体教育协同新示范。教育部、市政府联合印发《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部市协同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重庆联合四川共同实施“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布局共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试点等六大示范项目;积极深化推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相关工作,新增7个教育联盟;深化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投入260余万元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培训项目,助力两地教师队伍高质量协同发展。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推进“四链”融合 服务体系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这一体系建设,市教委有哪些工作部署?

  刘宴兵:当前,重庆市正在深入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能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这需要我们围绕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改革探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

  在总体设计方面,重庆市教委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 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和《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文件,着力引导高校服务产业发展。

  在结构优化方面,我们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引导高校围绕智能类产业发展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目前全市普通本科高校已开设有智能类产业相关学科点58个、专业点125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学科点21个、专业点41个。进入ESI排名前1%的智能类产业学科点7个,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9个。

  在产教融合方面,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等平台优势,分级分类组建多跨协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个,“一体一策”健全以章程为根本的制度体系,搭建“理事会、秘书处、运营平台”三级组织管理架构,完善专班推进、示范带动、赛马比拼、考核评价四项机制,实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行。202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第13版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专题报道并向全国推广我市产教联合体建设经验做法。

  在示范引领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市级高水平新工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建设项目,立项6所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24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和43个大数据智能化专业,着力推动智能产业类学科专业建设。

  在创新发展方面,我们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专业交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人才培养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等新模式。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出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服务产业发展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我市做法受到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吴岩副部长高度肯定,两位领导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介绍推广。

“大学生就业”

——挑战与机遇并存 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基本盘”

  中国教育在线: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渐攀升,2024年重庆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36.7万人,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您如何看当下的就业环境和形势?重庆市教委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刘宴兵: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高校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重庆市教委高度重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抓实抓细抓好各项促就业举措,扎实推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2023年来看,重庆市共有高校毕业生33.4万人,截至8月31日,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上升0.8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较高水平,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在教育部就业真实性核查中,我市学生“零”投诉,在就业数据一致性上全国排名第一。

  今年的就业工作同样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36.7万,较2023年增加3.3万,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受世纪疫情和全球经济滞胀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的活力尚未恢复,就业市场性岗位容量相对不足,就业岗位拓展受限。三是供需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从数量看,我市文史类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政府所主导和重点发展产业所需要的人才,70%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等应用型学科,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有待加大;从能力素质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差距较大,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四是就业育人面临新挑战。新生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对职业发展的期待高,大多数学生将升学、考公作为毕业去向首选,大量考研考编失败的学生错过求职黄金期,就业周期延长,给就业工作增加新的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受到社会愈发广泛关注,部分网络、境外媒体的恶意炒作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同时,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有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济恢复的基础更坚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民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总体持续恢复向好。工业经济领域投资活跃,上半年,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释放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新经济、新业态迎来快速发展期,新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稳就业的基础不断夯实。二是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从2023年11月国新办发布的数据看,2023年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线上就业服务更智能更便捷,就业市场地域壁垒不断打破,全国性、区域性、联盟性招聘会场次不断增多,分专业、小型化招聘会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主要方式,供需对接更精准,有组织的市场化、社会化招聘更有力度。三是促就业的政策手段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了一体化部署和统筹推进,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育留用政策措施,我们重庆也在不断更新、充实人才政策工具箱,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重庆市教委将从五个方面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挖潜增效,全力加大岗位供给。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访企拓岗,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主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作用,继续做好基层项目、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国有企业招考等招录考试宣传组织工作,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与创新创业,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高效创新创业服务。

  二是启智润心,用心深化就业育人。强化就业思政教育,促进生涯教育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融通融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加快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和“互联网+”就业建设,实现精准实时就业指导。

  三是聚焦聚力,精准开展帮扶援助。健全帮扶机制,准确掌握每一名困难毕业生信息,“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创新实施宏志助航计划,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实效。持续做好女大学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就业服务工作,确保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四是对接衔接,着力促进供需适配。建立健全招生、就业、培养联动体制机制。推动就业评价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建立多维度、分专业、分层级的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就业状况反馈调整招生计划规模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供需两端更加适配。

  五是专创融合,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双创人才。大力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等双创载体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和带动更多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持续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创优帮”、“双百双进”等品牌赛事活动,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大学生创业示范引领效应,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教育数字化”

——打造中西部数字教育新标杆

  中国教育在线:您曾多次强调“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重庆市教育数字化工作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规划?

  刘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

  近年来,重庆市教委立足国家战略,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数字教育迭代升级,全市教育数字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一是基础条件持续优化。建成了“渝教云”、重庆教育宽带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全市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占比达100%。二是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上线重庆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川渝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专区等特色板块,累计访问量突破3亿人次,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市子平台总访问量的24.01%,排名第二。三是数字资源广泛共享。聚焦师生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汇聚在线课程4000余门、数字图书46万册、数字资源600余万条,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共享。四是融合创新不断深化。坚持惠民有感,强化实战实效,完成了“数智强师”“健康护学”和“数智护校”等特色应用谋划,推动校外培训监管、研学旅行等区县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并纳入数字重庆建设“一地创新、全市推广”机制。

  当前,重庆市教委正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对标落实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聚焦打造中西部数字教育新标杆,规划出台重庆市数字教育迭代升级专项行动方案,未来将重点从基础建设、平台赋能、资源供给、融合创新、数字治理、素养提升、合作交流、安全保障等8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和重要影响力的高品质教育数字化成果,有效推动教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在线: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类型。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宴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构建技能型社会等方面都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重庆作为职业教育大市、西部地区的教育重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年部市共建技能型社会,2023年部市共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有关成效获得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肯定性批示,张安疆副市长在全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获得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吴岩副部长高度肯定,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全市教育领域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重庆市现有中职学校131所,高职院校46所(含1所职业本科院校)。近三年,累计培养人才超过110万人,82%的毕业生留渝就业,为服务推动重庆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有10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6,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1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5,全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总成绩位居全国第3,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总成绩和一等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2,职业教育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当前,重庆市正大力推动由市委副书记李明清领衔推动的“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重大改革项目,部市协同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全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

  文字:母国鹏

  排版:黄卓

  审定:冯蕾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文中图片由重庆市教委提供)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