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阳:红色、师范、科技,这所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以及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办学实践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唐书记您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您是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呢?

  唐亚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十分丰富和深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仍在不断的理解和探索。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是党的领导。我们必须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确保办学方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不会走偏。如果不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会是社会主义旁观者,甚至是反对派和掘墓人。所以,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其次,是战略支撑。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就是全力支撑和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支撑,如果无法达成这一目标,教育强国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因此,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提升教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力、贡献力。

  第三,是特色体系。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彰显自身办学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教育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认为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高等教育。

  最后,是良好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国家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教育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这一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从“人人有学上”向“人人上好学”真正转变。让每个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都能得到一种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教育在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那么,您如何看待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呢?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唐亚阳: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句话必须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教育系统本身上,还需要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看待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从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和基础工程的大背景下,来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比如,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过程中,高等教育起到“龙头作用”;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中,它同样发挥着“龙头作用”。

  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我认为需要解决三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

  首先,一定要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等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地办学,不能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要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我们的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有特定的含义和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这些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人才培养应与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

  此外,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基础问题,即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进而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教师能力欠缺,素质不高,那么培养高素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人才,这个愿景就很难实现。

  因此,我认为,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那么,您认为在当下,高等教育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湖南科技大学是如何定位的?

  唐亚阳: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肩负着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职责和使命。践行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我认为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一是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把加快“双一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三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位于伟人故里湘潭,它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红色、师范、科技是学校办学的三大基因。在这次高博会的“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我分享的题目是: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与思考,着重介绍了在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宣传部授予的第一位“时代楷模”——万步炎教授和他领衔的海牛团队的案例。他正是我们湖南科技大学的教授。

  万步炎教授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如一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推动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飞跃。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231米,刷新了世界纪录,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长期依赖,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下一步,他和他的团队瞄准的目标,就是在世界上最深的海底,钻出新的“中国孔”。万步炎教授和团队的征途,永远是奔赴更远的星辰大海。万步炎教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模范践行者,是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楷模,是矢志科技自立自强的深海勘探先锋。我们都要向万步炎教授认真学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虽然有着一些“先天”的劣势和不足,但仍然可以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湖南科技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卡脖子”问题上,可以有所作为,也是大有可为的。比如,2023年12月初,我校与天仪研究院联合发射了“湖科大一号”卫星,这是我校瞄准空天信息领域新的战略布局。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瞄准顶天、立地、入海的战略方向,锚定目标不放松,努力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上实现新突破。

  (以上是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在第60届高博会上的访谈实录)

  文字:杨菲菲、黄卓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核心技术 战略需求
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