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学教师减负“不到位、不彻底”问题仍比较普遍,负担过重现象依然存在。主要问题有:
一是行政任务转嫁给学校,造成教师负担。中小学校在教育经费、人事任免等方面依赖行政部门的调配,办学相关的各种资源掌握在不同行政部门手中,学校不得不承担临时性增量任务,如帮扶走访、反诈宣传等事务,对微信公众号文章的转发点赞投票等任务。
二是评比检查工作多,造成教师负担。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去横向竞争大大小小的奖项和荣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后,仍能在各地方政府网站上查询到各类有关学校和教师的评奖评选的通知文件。名目繁多的评比和由此带来的检查打乱了学校的工作节奏,扰乱教师的心态。
三是家庭照顾性工作转移给学校,造成教师负担。学生寄宿和在学校午餐午休,教师要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和压力。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师有着过高期待与过度依赖,存在“甩手掌柜式放任”和“投诉举报式参与”现象,教师处于时刻可能发生的舆论高压之下,为保护自身“不被追责”不得不做大量工作。
四是教育系统自我加压,给学生加课时、集体补课等加重教师负担。中小学激烈的应试竞争仍然普遍存在,分数和升学率仍是地方的教育政绩、学校教师的教育成绩,在这种功利化的导向下,教师负担不断加重。
为此,建议: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教师减负专班,建立政府多部门协同参与、狠抓落实的教师减负工作机制。对照《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逐条开展落实检查与督促整改。全面摸底、规范管理涉及中小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等项目。进一步厘清政府各部门权力和职责边界,减少其他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掣肘。完善政府购买学校后勤服务,将学校的安全、卫生、基建、维修、食堂、住宿等非教学事务分离出去,使学校和教师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
二是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一体构建教师负担的清理、监测、督查、转移等机制。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经批准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创先争优等活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活动一律不能“进校园”。充分发挥书记校长把关作用,对学校非教学任务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管理,可以由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层面进行有效处理的,不再转移给一线教师。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优势,建立健全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大数据平台,帮助学校设立电子台账,减少学校的反复报表和统计工作。搭建一体化的校务管理平台,形成“教育教学事务一张网”,让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
三是维护教师正当权益,避免教师承担“无限”责任。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教师在教书育人、培训进修、教研科研、参与学校管理、休假休养等方面的权利。完善教师评价、申诉、教育仲裁等制度,健全投诉专线、网络投诉等投诉举报机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维护正当权益、寻求法律救济的有效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吸纳专业教育测量和评估机构等进入教育治理体系中,形成多元共治的健康教育生态。
四是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深化教师职称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让教师从超负荷教学、学生从超负荷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全面成长。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 784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