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新时代教育学学科的定位与使命

北京新时代教育学学科的定位与使命

——在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交流论坛暨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

杜玉波

2024年4月13日

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这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参加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交流论坛暨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这是第八届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很有意义,大家很关注,也很期盼。根据会议安排,围绕“新时代教育学学科的定位与使命”这个题目,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站位全局,把握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员号角,发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强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位谋划发挥好教育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强国建设是目标,高质量体系建设是关键,核心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学是我国14个学科门类中的重要一门。作为探讨教育规律、培养教育人才的有组织活动,相比其他学科,教育学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具有更加基础、更加直接、更加普遍的价值。当前,站位全局,谋划教育学学科发展,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义。

  第一,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新时代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新,新就新在教育学要承担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目标设定比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前了15年。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距今只有11年的时间。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一场全新的实践探索。未来11年特别是“十四五”这几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更是教育学学科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要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要注重塑造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品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第二,一流标准与特色彰显。新时代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强,强就强在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上。我们讲的世界一流标准,通常是指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发挥一流影响。我们讲的中国特色,其本质是真正体现“四为服务”思想,在“四为服务”中实现学科自身的价值追求。教育强国建设所需要的中国教育学必然是“内外兼修”,既要对标对表世界一流,又要紧扣时代脉搏、发掘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实践,彰显中国特色。要对我国教育史上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把教育学学科建设扎根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植根于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中。

  第三,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引领。新时代教育学学科建设之高,高就高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关键是高质量。这个高质量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高度契合,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贡献,要为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展现作为。教育学学科建设要创新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关键是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教育学学科,不断筑牢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探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在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第四,评价改革与服务贡献。新时代教育学学科建设之优,优就优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这样的人才不仅是在校学习期间单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更重要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一定要有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家国情怀。今天教育学学科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确立以服务国家需要为最高追求的评价理念,突出内涵发展、聚焦贡献、注重特色的评价导向,增强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立足建设,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学学科建设新路

  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已经达到和超过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止到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我国教育工作者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教育经验,初步探索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和独特模式。但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学学科相比,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解决四个问题:需要解决教育学学科发展视野与格局不大的问题,体现国家意志,担当社会责任,增强教育自信;需要解决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实现中国经验国际表达,为世界教育学贡献中国理论;需要解决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清晰厘定各层级各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需要解决教育学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能力不够的问题,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产出“真管用”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建设的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新路,是一条系统性跃升的质变之路,是一条守正创新、兼容并包之路。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接续奋斗,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学学科建设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加快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引领,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解读中国教育实践、构建中国教育理论上,我们最有发言权。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研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弘扬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筑牢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增强中国教育自信。构建这个体系,既要博采古今,也要融通中外,吸纳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力。

  第二,全面提高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能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是提高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要以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重新思考教育学各类本科、学术硕士、学术博士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问题,明晰教育学各层级各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与质量评价的共性与特色。在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区别,对学术研究生人才培养来说,就是要以学科为依据,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注重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对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来说,就是以专业为导向,遵循社会的职业逻辑,与行业产业部门共同制定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设置专属课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第三,建立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专科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研究”二字。要围绕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方法等方面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真正培养出具有过硬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防止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翻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成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的“翻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体现“步步高、层层深”的难度和特征,体现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和内在逻辑关系,体现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科教融合趋势,给予研究生更大的参与权和贡献空间。研究生教学改革要从日常管理、研究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狠抓研究生课程建设,从学位授权、质量把关、评估审核等方面考察课程的实情实效。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第四,大力提升教育学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水平。教育学学科归根结底是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要把握国际教育竞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趋势,发挥大数据分析、决策模拟等在政策研制中的作用,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注重监测评估中的成效追踪与问题预警,切实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要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引导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落地,取得实效。

  对于大家都很关注的教育学学科点申报这个问题来说,学校要围绕“为什么要发展这个学科”“发展什么样的学科”“怎样建设好这个学科”这一根本,重点回答好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关键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重点阐释学科服务国家需求紧密、办学特色显著、不可替代性突出,特别是关键领域急需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个关键是学科发展的可行性,回答条件够不够的问题。全面满足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重点看学科发展的基础和规划,是不是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整体目标;重点看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能不能支撑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重点看平台建设水平,能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重点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不是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个关键是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回答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学科要有明确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使命愿景,从学科未来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投入水平等方面,确保学科建设具有持续的条件保障和发展能力。

  第四个关键是学科发展的挑战性,回答应对风险和困难的问题。要客观理性分析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面对的风险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要有底线思维,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举措,确保学科发展过程安全、平稳、有序。

  三、面向未来,努力打造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新格局

  从本质上讲,这个新格局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构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教育学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将会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两个方面,促进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格局性变化。实现这个目标,研究生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从规模数量来看,2023年,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已超过2人,而美国约为10人。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超过800万人,而美国约为3000万人。2023年,我国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在校研究生规模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比例不足10%,但发达国家平均在20%以上。我国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不足10%,而欧盟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约为60%。与教育强国建设相比,我们的研究生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从布局结构来看,中西部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在校生规模占全国的比例均超过一半,显然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来看,东部地区有23个,中西部地区仅有12个,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从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来看,2021年,东部地区约是42万人,西部地区约是17万人。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规模来看,东部地区约是552万人,西部地区约是132万人。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非常突出,国家需要下大力气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

  从培养质量来看,发展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学既有学术学位、又有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并且专硕、专博都是设置较早的专业学位。目前专业学位招生占大头,但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然存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学士“注水”、硕士本科化倾向、博士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普遍。

  从服务效益来看,我国的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一定程度存在“筑墙围城”的现象,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自娱自乐”,对当下我国教育的实践活动缺乏解释力和指导力,在服务教育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宏观决策、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等方面贡献不足。

  教育学学科终究是一门理论的学科、一门实践的学科、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其建设与发展既要遵循知识增长逻辑,遵循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要面向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以理论为基。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要彰显理论水平,解释和回答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凝练教育规律,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学理论体系应体现出教育学知识来源的本土性,知识形态的独立性,知识内容的丰富融通性,知识结构的稳定性,知识运用的独特创新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涵养教育家精神,树立学术自信。

  第二,以实践为根。教育学学科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问题,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走出书斋和高校的院墙,深入教育一线,了解教育实践的真实样态,贴近实践、了解实践,进而把握实践。研究真问题,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实践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第三,以交叉为要。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大势。教育学学科在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中,如何形成自身所应该有的独立性、学科特性,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要不断提高教育学学科的学术生产力、学术贡献力和学术影响力,要探索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科学深度融合、联合攻关的新方法、新模式。

  第四,以特色为本。教育学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涉及众多二级学科和研究领域,各个高校的教育学学科不可能实现大而全。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学学科办学特色来确定教育学学科重点发展领域,把主干发展领域做强,把新兴领域做精,把交叉领域做实,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撑关系。

  同志们!

  新时代,新定位,新使命。教育学学科建设从哪里站位,向哪里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学科建设发展中,我们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义,持续从四个方面发力,回答好四个关键问题,遵循四个基本方法,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学学科与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